现存的佛寺,多数为明清两代重建或新建,尚存数千座,遍及全国。汉化寺院显示出两种风格:一、位于都市内的,特别是敕建的大寺院,多为典型的官式建筑,布局规范单一,总体规整对称。大体是:山门殿、天王殿,二者中间的院落安排钟、鼓二楼;天王殿后为大雄宝殿,东配殿常为伽蓝殿,西配殿常为祖师殿。有此二重院落及山门、天王殿、大殿三殿者,方可称寺。此外,法堂、藏经殿及生活区之方丈、斋堂、云水堂等在后部配置,或设在两侧小院中。如北京广济寺、山西太原崇善寺等即是。二、山村佛刹多因地制宜,布局在求规整中有变化。分布于四大名山和天台、庐山等山区的佛寺大多属于此类。明清大寺多在寺侧一院另辟罗汉堂,现全国尚存十多处,尚有新建重者。为了便于七众受戒,经过特许的某些大寺院常设有永久性的戒坛殿。明、清时代,在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分布地区和华北一带,新建和重建了很多喇嘛寺。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汉族建筑风格的影响,有的已相当汉化,但总是保留着某些基本特点,使人一望而知。
此时期中国佛寺建筑上出现一种拱券式的砖结构殿堂,通称为“
无梁殿”,如山西、南京
灵谷寺、宝华山
隆昌寺中都有此种殿堂建筑。这反映了明朝以来砖产量的增加,使早已应用在陵墓中的
砖券技术运用到了地面建筑中来。
五台山显通寺内的无量殿为用砖砌成的
仿木结构重檐歇山顶的建筑,高20.3米。这座殿分上下两层,明七间暗三间,面宽28.2米,进深16米,砖券而成,三个连续拱并列,左右山墙成为
拱脚,各间之间依靠开拱门联系,型制奇特,雕刻精湛,宏伟壮观,是我国古代砖石
建筑艺术的杰作。无量殿正面每层有七个阁洞,阁洞上嵌有砖雕匾额。无量殿有着很高的
艺术价值,是我国无梁建筑中的杰作。
明、清佛塔多种多样,形式众多。在造型上,塔的斗拱和塔檐很纤细,环绕塔身如同
环带,
轮廓线也与以前不同。由于塔的体型高耸,形象突出,在建筑群的总体轮廓上起很大作用,丰富了城市的立体构图,装点了风景名胜。佛塔的意义实际上早已超出了宗教的规定,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
审美对象。因而,不但道教、伊斯兰教等也建造了一些带有自己风格意蕴的塔,民间也造了一些
风水塔(
文风塔)、灯塔。在造型、风格、
意匠、技艺等方面,它们都受到了佛塔的影响。
广胜寺飞虹塔为例介绍。飞虹塔在山西
洪洞县城东北17公里
广胜上寺,为国内保存最为完整的阁楼式
琉璃塔。塔身外表通体贴琉璃
面砖和琉璃瓦,琉璃浓淡不一,睛日映照,艳若飞虹,故得名。塔始建于汉,屡经重修,现存为明嘉靖六年(1527 年)重建, 天启二年(1622年)底层增建围廊塔平面八角形,十三级,高47.31米。塔身
青砖砌成,各层皆有出檐,塔身由下至上渐变
收分,形成挺拔的外轮廓。同时模仿木构建筑样式,在转角部位施用
垂花柱,在
平板枋、大额枋的表面雕刻花纹,斗拱和各种构件亦显得十分精致。形制与结构都体现了明代砖塔的典型作风。该塔外部塔檐、
额枋、
塔门以及各种装饰图案(如观音、罗汉、天王、金刚、龙虎、麟凤、花卉、鸟虫等),均为黄、绿蓝三色琉璃镶嵌,玲珑剔透,光彩夺目,形成绚丽繁缛的装饰风格,至今色泽如新,显示了明代山西地区
琉璃工艺的高超水平。塔中空,有踏道翻转,可攀登而上,为我国
琉璃塔中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