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鼓石是官衙门前升堂击鼓和守门狮子的结合体。抱鼓石的等级是由门的等级决定的。
由于要在住宅大门上区分出等级,这是产生今天门枕石造型差异的直接原因。清张廷玉等所撰《明史·舆服四》中有:
百官第宅:
公侯,……门三间,五架,用金漆及兽面锡环。
一品、二品,……门三间,五架,绿油,兽面锡环。
三品至五品,……门三间,三架,黑油,锡环。
六品至九品,……门一间,三架,黑门,铁环。
清代又沿袭明制,《清律例》:
一二品正门三间五架、三至五品正门三间三架、六至九品正门一间三架"。
可见明清时期明确规定了官员第宅大门的等级规范,品级不同门宅的间架不同,于是相应地门户的大小也有所不同。因此,门户越大,相应地门枕石也应越大。为了达到大尺寸门扇的形式及功能,必须加大门槛外侧的门枕石体量。基于人们对于宅门装饰等级的追求,自然不会忽视入口处这一对门枕石构件的装饰,那么为何古人偏偏选择了鼓作为门枕的造型呢?
《说文》:"鼓,击鼓也。"中国古代击鼓升堂、击鼓定更等等已经形成了官制的行为特征,鼓成了官衙的符号。在明清时期衙门口有鼓是为了"击鼓升堂"用的,这里击鼓的目的就是传声。古代大户人家院落深深,光靠拍打铺首或门钹可能不足以让内院人听见,故击鼓传声也是情理之中的。于是我们可以设想官宦人家在宅门门枕石上刻了一个象征通报来客的鼓形,是有心理铺垫的。因为其样貌很漂亮威武,模仿之风一开剩下来就是定制了。于是安放抱鼓石便成了权利地位的门户象征。同样,因为鼓是法事专用的乐器,把抱鼓石看作能够驱邪避灾的法力象征,在佛寺祠堂等庙宇前面摆放抱鼓石也是顺理成章的。另外,将门枕石上方做成圆形可与下部方形基座构成"天圆地方"的造型关系。至于抱鼓石上的狮子造型,笔者以为是与衙门前的石狮子息息相关的,我们今天在故宫中仍能看到以整尊石狮子打制的门枕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