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建筑
历史背景:我国由于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历代帝王为了满足其骄奢淫逸的生活和维护其统治的威严,往往大兴土木,营建各种宫室殿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兴建的阿房宫,就已达到惊人的规模。西汉初年修建的未央宫,宫城周围达8900米。汉高祖刘邦曾因见到这座宫殿建筑的奢华而动怒,主持这一工程规划的萧何说:“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无以重威。”这说明统治阶级已经认识到,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也可以作为巩固其政权的一种工具。萧何的这个看法,使以后历代帝王更加重视都城和宫殿建筑。所以,秦汉以后,宫殿建筑始终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可惜许多宫殿建筑都已成为遗迹。现在保存下来的规模最大、最完整、也是最精美的宫殿建筑,首推北京的故宫。
故宫规模
仅以宫殿的核心部分
紫禁城为例,它东西长760米,南北长960米,占地72万多平方米。根据
宫廷建筑的一般习惯,故宫也可以分作皇帝处理政务的外朝和皇帝起居的内廷两大部分。故宫中的
乾清门,就是外朝和内廷之间的
分界线。外朝以“
三大殿”——
太和殿、中和殿、
保和殿为主,前有
太和门,两侧有
文华殿和
武英殿两组宫殿。内廷以“
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
坤宁宫为主,它的两侧是供
嫔妃居住的
东六宫和
西六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宫六院”。故宫的这种
总体布局,突出地体现了传统的封建礼制“
前朝后寝”的制度。而整个故宫的
设计思想更是突出地体现了封建帝王的权力和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例如,主要建筑除严格对称地布置在中轴线上外,特别强调其中的“三大殿”,“三大殿”中又重点突出举行朝会大典的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为此,在总体布局上,“三大殿”不仅占据了故宫中最主要的空间,而且它前面的广场面积达2.5公顷,有力地衬托出太和殿是整个宫城的主脑。再加上太和殿又位于高8米分作三层的
汉白玉石殿基上,每层都有汉白玉石刻的栏杆围绕,并有三层石雕“
御路”。使太和殿显得更加威严无比,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气象非凡。至于内廷及其它部分,由于它们从属于外朝,故布局比较紧凑。
持续性艺术
此外,还应当指出的是,故宫是最能体现建筑是一种时间与空间的持续性艺术的最好的例子。人们从
天安门一步步走进故宫,穿过
端门和
午门时,两旁是一间间重复出现的
朝房,再进去就是太和门和“三大殿”,这一系列建筑、特别是其中的三大殿仿佛是一部乐章中的一个重要
乐段。然后又出现“后三宫”。它们是大同小异建筑的不断的重复,可说是又一个乐段,或者说是乐曲主题的“变奏”。而每一座宫殿的本身,也都是由许多构件形成的重复。至于东西两侧比较低矮的廊、庑、楼、门等建筑则犹如配合主调的伴奏。这样,人们漫步故宫中的感受,是在
时间进程中对一系列连续的
空间序列印象所产生的总和,这与乐曲的
艺术效果是很相象的,所以,整个故宫,就象一部大型的、凝聚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