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使用部位的不同,被加工的砖料可分为墙身砖、地面砖、檐料子、脊料和杂料子。磨砖对缝的砌法,先用磨器把青砖磨平,砌时以江米米汤为粘合剂,使砖的缝隙弥合。讲传统建筑,就要谈其特点是以木结构支撑达到了“墙倒屋不塌”的效果,继而讲造型繁复又具有减震功效的斗栱,再讲等级分明颜色各异的屋顶。既然中国没搞复杂的柱式,就在这两部分上从秦汉之前就已经陆续玩出了很多花样。但话说回来,作为建筑,怎么可能墙倒了也没关系呢。墙,其实更重要,它是以人的身高体量最容易感受到的,摸得着看得见,又是门窗所依。可以没有斗栱、柱梁,四面墙开洞加顶盖,一样可以住人,若没有墙,如同“房”“屋”二字没有左边的一“丿”,盖出来只是“亭”;没有墙,无“院”无“城”,何谈“内”“外”有别,不分内外,恐怕也就无所谓“礼”与“义”那些中国人最麻烦又根深蒂固的讲究。
砌墙方法:
扫清墙体基层,用墨线弹出墙厚、长度、形状,先按照砖缝排列形式试摆“样活儿”,只要不是糙砖墙,大部分砖都要根据“样活儿”决定的砖规格加以砍磨。大批量砍砖之前,为了能把整面墙做漂亮,砖排得齐整,要先做出当样板的“官砖”,按照官砖的规格把糙砖块统一砍制。为了砌一面磨砖对缝儿的干摆墙,要把砖的六面加工其中五面,称为“五扒皮”,外露的面要砍磨到四角都是90度,不能有糙麻不平的“花羊皮”瑕疵,另外四面根据木棍做的长宽高标准“制子”砍磨出斜面,这个斜角叫做“包灰”,城砖的包灰最宽不超过7毫米,一般停泥砖不超过5毫米。砍磨当中,数次要根据砖的排布方向划出直线,用扁子、木敲手敲掉多余的部分。而“五扒皮”其实只是砍砖中常见的一类而已,根据砖在墙中的位置,露出的面不同,砍磨的面数、方式都不一样。
有了砖,还要有选配好的灰浆,老话儿里有“九浆十八灰”的说法,分类比砖料更庞杂,单说做墙要用的,就有砌墙的、抹面的、勾缝的、给壁画打底的、给影壁填当中一块白的,配比用料各不相同,加沙子、黄土、灰渣、碎砖的都显普通,加面粉、江米、桐油、盐卤、血料、棉花想必风味独具一格。水泥砂浆虽然相对强度更高,却在凝固过程中越来越收缩,砌筑不当,常常造成墙体空虚;传统做法的砌砖灰浆在凝固过程中,其中的石灰粉会不断膨胀,让灰浆越来越充满砖缝。刷面儿的灰浆,刷法上也有说道,某些只能涂刷厚度不能超过2毫米,有的要放个几天等生灰遇水后的性质稳定或者秸杆软化到适宜的程度。真用灰浆的时候,还要分室内外,哪种灰浆不能在露明处用,哪种性质稳定结实,颜色却不够正,要根据位置换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