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灰浆。中国历史悠久,在人类文明创造过程中有过辉煌成就,作出过重要贡献。中国古代建筑黏合材料发展从“白灰面”和黄泥浆起步,发展到石灰和“三合土”,进而发展到石灰掺有机物的胶凝材料,有着辉煌的发展历史。
中国的砌砖技术十分精巧巧妙,能够砌筑各种式样的砖壁体,有薄有厚,有高的墙壁有低的砖墙,有侧脚墙(向内倾),也有倾壁式样(壁体为外倾),同时还有弧墙,砌成圆弧状的,还有更古的如万里长城,以及很大的石墙等等。
那么这些壁体在没有水泥的年代里,历经风雨,却依然完好地保存至今,是如何做到的呢?
中国在唐代或唐代以前,没有石灰,仅有白灰,砌砖壁体则用黏性黄土灰浆,如唐朝的砖墙,全部用黄色黏土来砌筑,至今砖墙坚固而不倒塌。这个做法,已成为鉴定与分析砖塔的建造年代的一个有力的证据,如用纯黄黏土做砂浆的塔就是唐代的塔。
到宋代,砌砖技术更进一步成熟,有石灰生产,用石灰和黄黏土和水之后成为一种白灰黏土浆,这样用灰浆砌塔,就更加坚固耐久了。试观宋代建造的大量的楼阁式塔,其砖形体用的全部是白灰黄土浆。
自宋代以后,到元明时代砌体则用纯的“白灰灰浆”,这样更加坚固耐久,如全国各地的墙、万里长城、砖墙等,凡是各种壁体全部都用纯粹的白灰灰浆,在灰浆里再不加入黏土。
尤其是明清时期的一些大的砖石建筑,都大量使用白灰灰浆。白石灰的生产,解决了大量的砖石砌体的一个大问题。
后来到清代,在官式建筑及个别的重要建筑之中,往往用糯米煮浆加在石灰里。糯米灰浆是将糯米熬浆掺入陈化的石灰膏中,从而可以增加灰浆的黏结强度、表面硬度、韧性和防渗性,用它来砌砖缝,这样使灰浆干涸之后非常坚硬,用铁镐也敲不碎,明显提高砖石砌筑物的牢固程度和耐久性。不管怎样,皇家的建筑数量还是少数的,在个别工程中用糯米浆还是可以的,如果大量地使用那就太浪费了。